找到相关内容319篇,用时3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意根探索

    有认为只是一意识,在眼为见,在耳为,在鼻为嗅,在舌为尝,在身为触,这样更明显可见根的知性是惫根了。在眼为见性,在耳为,在鼻为嗅性,在舌为尝性,在身为触性。少年时的见,到老年时的见,虽所见的山河有变异,而此见性无变异。有雷声而耳闻,雷声过去了,而此仍在。这样常恒存在的见性,和慧根没有实质的不同。见是我见,是我,境色虽迁,自我常在。而且这慧根之我,无往不是,其大无外,又无始无终,是常...

    单培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3767337.html
  • 随顺因缘广行六度

    似忆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矣!余以此两篇讲词有助今日台湾大专青年之学佛,乃恳求沈老同意,携回给《慧炬》,得与《美佛慧讯》同时刊载,但愿吾人中弥陀常存,净心布施,使纽约庄严寺大佛和殿宇早日完成,普济...

    张泰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15368268.html
  • 佛教用耳根修法门

    。空觉报圆,空所空灭,生灭既寂,寂灭现前。   以上文字可划分为六个层次,也就是六个境界:   一、初于中 入流亡所   “初于中”指修行之初、充分运用人的“”也就是听觉进行修习。“入...听到声音。心念就会顺着听闻的一音而出流向声。神即随声外弛,修炼时就要与此相反收回听觉机能。光返照,使心光内注,做到不出流随声。而入流照。反的自性。也就是用观智思维。修习这第一境的关键在于解决好...

    郑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95480814.html
  • 无情说法

    既然是古佛心, 当然也 就会说法了。这僧和我们凡夫一样, 总是落在尘境的所见所闻上, 而不见能见能。   国师说: “常说、炽然说, 无间歇。”无情说法, 不是间歇地一时说一时不说, 它自自然然...。说有声可, 皆非真, 因你着在所上去了。不在有声与无声。声有生灭, 故是假; 无断处, 故是真。   这僧又问: 我为什么听不到无情说法呢? 国师说: “汝自不, 不可妨他闻者也。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0344831.html
  • 刚晓法师讲:《因明入正理论》(五)

      论文通一下。  “如说声常,所故”,这是举例子。  “常、无常品,皆离此因”,是说,同品、异品都与因支“所”不相通,同品是没有的。注意,因明论式的顺序是一宗、二因、三喻,第一步立了“声常...不出来。  “常、无常外,余非有故”,在常与无常之外,没有既常又无常的事物。常和无常含括尽了所有法,但“所”却被排除在常与无常之外,这就不能让人判断出声到底是常还是无常,所以论文说,“是犹豫因”。...

    刚晓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04538060.html
  • 《入论·十四因过》讲解

    称不共不定,是第二种不定因,即九句因中的第五句同品非有、异品非有。此因不满足第二相同品定有性。  实例“声常,所故”乃声论师对胜论以外的各宗所立。  “常无常品皆离此因”:意为宗同品常与宗异品无常都与所因不相通,常与所性相绝离,无常也与所性相绝离。为什么会出现宗同、异品都没有因的情况呢?宗同、异品除宗有法使然。声为宗之有法,声音又是世上唯一可以听闻的事物。宗同、异品除声以外绝无一物有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85438557.html
  • 佛家逻辑通论(二)

    应该包括声。同、异品除宗有法可以从九句因的第五句因上表现出来。第五句因是同品无、异品无。例如在声常宗,所因中,除声以外的一切具有常住的同品都不具有所因,除声以外的一切具有无常的异品中也都不具有所因。由于同品有因是正在的必要条件,因此,因明规定九句因中的第五句因同品无(非有)、异品无(非有)犯不共不定过。如果同、异品不除宗有法,那么就不右能存在第五句因。因为同、异品是矛盾概念,...

    郑伟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20838163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与禅宗思想

    ;第三则里,智愚仅是提出话头,不作任何评价,让人自参自悟。三则机锋形式不同,旨趣无二,都是为了让人认识到色尘的虚妄,体证见的湛然。 3.不灭的机趣与禅宗思想 《楞严经》指出,非独见性不灭,同样不灭。“汝更听此礻氏陀园中,食办击鼓,众集撞钟。钟鼓音声,前后相续。于意云何?此等为是声来耳边,耳往声处?”卷3“知有知无,自是声尘。或无或有,岂彼……声于中,自有生灭,非为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1952655.html
  • 楞严经与禅宗思想

    机锋形式不同,旨趣无二,都是为了让人认识到色尘的虚妄,体证见的湛然。   3.不灭的机趣与禅宗思想   《楞严经》指出,非独见性不灭,同样不灭。“汝更听此礻氏陀园中,食办击鼓,众集撞钟。钟鼓音声,前后相续。于意云何?此等为是声来耳边,耳往声处?”卷3“知有知无,自是声尘。或无或有,岂彼……声于中,自有生灭,非为汝声生声灭,令汝,为有为无。”卷4“声无既无灭,声有亦非生。”卷6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22560359.html
  • 六不定过

    c):“言不共者,如说声常,所故。常无常品皆离此因。”  这是以声论师对除胜论派以外的各派立量为例,声论师立“声常”宗,以“所”为因。所即听觉的对象,即声,因为唯有声才具有可。此量有法与因的外延正好是同一关系,因此“所”因除有法“声”外,再不能容纳“常”的同品或异名“无常”了。因法不容异品固然符合第三相异品遍无的要求,但因法不容同品却是违反第二相同品定有的规定,而缺第二相的过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11838101.html